常見貧血之臨床處置|巫康熙醫師|血液病暨兒童癌症專業團隊

常見貧血之原因與臨床處置

重點:

1. 貧血的症狀依急性和慢性來區分,慢性貧血的症狀主要以(臉色)蒼白來表現,較嚴重時走路會喘,長期慢性貧血會造成心臟衰竭和發育遲緩,一定要積極處理。

2. 貧血的原因很多,如海洋性貧血血癌…等,和發燒一樣,一定要看血液專科醫師,找出貧血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我們團隊對貧血很有經驗,一定會找出病因,仔細治療。

3. 海洋性貧血和缺鐵性貧血檢查十分相似,有時也會同時出現,要仔細區分。

4. 缺鐵性貧血久了,會引響小孩腦部的發展,父母不可輕忽。

「醫師,我一歲的小孩上次發燒去急診抽血,醫師說他貧血,請問有沒有要緊?」

「醫師,我五歲的小孩好像臉色比較蒼白,是貧血了嗎?」

「醫師,我女兒青春期常常抱怨頭暈,是貧血了嗎?」

無論是兒童血液科門診或是一般的兒科診所,常常都會遇到父母遇到類似的問題,兒童貧血在台灣是一個常見的兒童健康問題,除了一百位兒童中,有七位地中海貧血的因素外,缺鐵,是另一個常見的原因。而缺鐵性貧血會影響兒童的食慾、脾氣與神經發育,且與熱性痙攣有相關性,因此積極矯正兒童的缺鐵性貧血至為重要。

兒童貧血的數值和成人不同:

貧血是指紅血球數目減少或血紅素降低而言,兒童貧血的數值和成人不同。兒童的血紅素在出生三天後會達到最高點,主要是因為在胎兒時期,由於胎盤供應的氧氣較為不足,因此腎臟分泌較高的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使得胎兒的血紅素上升至15gm/dL以上,而在出生後的前三天,因為脫水而導致血紅素達到最高點,但也因為肺呼吸可以供應充足的充氧血給腎臟,腎臟便停止了紅血球生成素的分泌。這樣的情形直到第八到十二週達到到貧血的最低點,又稱之為「生理性貧血」。之後由於貧血導致腎細胞感受到氧氣不足,而重新開始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因而血紅素開始逐漸上升,直到10歲後即穩定達到男生12gm/dL以上,而女生11gm/dL以上。

貧血常見的原因:一定要找貧血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1).紅血球製造不足

   1. 骨髓衰竭:再生不良性貧血

   2. 紅血球生成素分泌不足:如慢性腎衰竭、甲狀腺功能低下症、慢性發炎及營養不良等。

(2).紅血球成熟不良及造血失敗

   1. 細胞質成熟不良: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

   2. 細胞核成熟不良:如維他命B12或葉酸缺乏等。

(3).溶血性貧血

   1. 血紅素缺陷:海洋性貧血

   2. 紅血球細胞膜缺陷:如遺傳性球狀紅血球症等

   3. 紅血球代謝缺陷:如G6PD缺乏症(蠶豆症)

   4. 抗體引發者

(4).急性失血

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原因:母奶,青少年發育,或慢性出血

而在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初期,主要的食物來源是母乳或配方奶,這樣的飲食往往由於母親本身缺鐵、太晚補充或是沒有補充足夠的副食品,導致一歲左右的兒童出現缺鐵性貧血的情形。在一個足月生產的嬰兒,體重約三公斤左右,到一歲的時候,體重一般可以達到九公斤以上,理論上身體血液的體積也增加了三倍,而原本出生時高達15~18gm/dL的血紅素,倘若不再補充鐵質,則在一歲大時,血紅素可能降低到只有5~6gm/dL。

因此,臨床上根據病人的年齡,可以先推測病人是否屬於上述這幾個時期導致的生理性或缺鐵性貧血,而在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評估上,詢問母親是否有貧血或缺鐵性貧血的病史,是否全母乳哺育(只吃母乳,其他都不吃)超過六個月,或副食品的添加是否太晚等,這些都是一歲左右嬰兒缺鐵性貧血的危險因子。

青春期的青少年,由於身體快速的長大,體重從二十幾公斤突然增加到四十到六十公斤,此時倘若沒有注意飲食均衡,補充足夠的鐵質,也會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而青春期的女性更因為月經的開始,更容易面臨缺鐵的情形。
而青少年男性缺鐵性貧血相較於女性少得多,原因不外乎男生對於肉類的攝取較為充足,且沒有月經發生的問題。而青少年女性則應該詢問是否嚴重偏食,黑色糞便(考慮消化道潰瘍慢性出血)、月經是否有過多(例如經期超過七天、流量過大導致一到兩小時就會換一片棉墊,或夜用型棉墊會有過滿溢出、常常有超過五元硬幣大小的血塊等情形),這些因素均有可能導致青少年女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生,而消化道出血或月經過多,更容易導致反覆的缺鐵性貧血發生。

而對年紀較大的兒童,則應該詢問是否飲食均衡、便秘(容易營養攝取不足)或是糞便顏色改變,較大兒童突然發生的缺鐵性貧血常常應該要考慮腸胃道的流失,而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和注意事項:

缺鐵性貧血的治療,一定要找到缺鐵的原因(如母奶或月經流失),而對於缺鐵性貧血的治療,除鐵劑的補充外,也可以藉由攝取含鐵質的食物來改善,例如紅色的肉、深綠色的蔬菜、蘋果、葡萄、櫻桃、杏仁等食物來補充。而對於中度或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則應該進行鐵劑的補充治療。

在兒童時期來說,鐵劑的補充需要對家屬仔細的教導:

1. 因為奶類製品、鈣片、大骨湯等含有鈣、鎂的食物倘若與鐵劑一同服用,則會因為競爭吸收的關係,導致鐵劑的吸收極差。

2. 建議在一開始時,空腹服用鐵劑,分為一天兩次,倘若有腹痛等不適之情形,則才改飯後服用。若病患空腹服用沒有不適,則可以將一天的鐵劑使用量合併為一次服用,如睡前服用一次,也可避免忘記服用。

3. 配合維他命C或含有維他命C的果汁一同服用,則可以增加鐵劑的吸收效果。

4. 最近的研究顯示,在成人,隔天服用鐵劑的吸收效果比起一天一次或一天兩次的吸收效果更佳,但是在兒童則尚未有相關的建議。

缺鐵性貧血治療後的反應和追蹤很重要:

缺鐵性的貧血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診斷方式就是在補充鐵劑後,血紅素便會開始上升,通常補充鐵劑一週內,網狀紅血球會先開始上升,而在一個月後,血紅素也會有明顯上升,這樣的結果顯示病人缺鐵性貧血的診斷並沒有錯誤。然而,倘若血紅素或網狀紅血球沒有上升,也排除病人沒有正確服用鐵劑的可能,則應該考慮其他造成小球性貧血的因素,例如慢性發炎或感染、鉛中毒較少見的因素等。對於持續無法改善或反覆發生的缺鐵性貧血應該要積極的去尋找背後的原因,才能避免一些隱藏在背後的消化道出血、感染、免疫疾病或血液疾病。

地中海貧血(海洋性貧血):

而地中海貧血的發生多半有家族史,在實驗室檢查方面,從紅血球的數值便可以推測病患是否有輕型地中海型貧血(Thalassemia minor),典型的地中海型貧血紅血球數目會超過五百萬,因此倘若病人血紅素偏低,但是紅血球數目超過五百萬,此即為地中海貧血的表現。又或是可以使用Mentzer Index方法,以MCV (fl)/RBC (x106 /mL ),倘若比值超過13,則為缺鐵性貧血,若小於13,則可為地中海型貧血。而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值則可以用來推測小球性貧血的病人是否有缺鐵性貧血之表現,倘若RDW有明顯上升(>17),則病人即有較高的可能是缺鐵性貧血。若臨床上遇到 Mentzer Index小於13,但是RDW值高的病人,則可以推測可能同時有缺鐵性貧血與地中海型貧血。

而對於地中海貧血與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方面,輕型的地中海型貧血並不會有症狀,也不會對健康導致危害,更不需要補充鐵質。而對於父母或病人的衛教,則是要告知倘若將來結婚的另一半,同樣也有地中海貧血的問題,一定要去做產前基因檢測來避免生下重型的地中海貧血寶寶。

其它原因造成的貧血:

貧血是兒童常見的健康問題,需要兒科醫師細心的發現與診斷,如較為溶血、血癌、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增生不良或血先天性貧血…等,一定要找到造成貧血的原因,再加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