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下紫斑症衛教|巫康熙醫師|血液病暨兒童癌症專業團隊

血小板缺低下紫斑症

此病是兒童最常見的血液問題,好發二到四歲的小孩,大部份的小孩有病毒感染的前驅疾病,感染一至三週後,因抗體的產生將血小板破壞,造成血小板減少而發生皮下出血點、紫斑及瘀血等,也常發生鼻血不止,偶爾會發生胃腸出血及血尿,較嚴重的顱內出血約1%,除了這些出血症狀外,肝、脾及淋巴結均無腫大現象,病人無病痛感。

血液檢查呈現血小板數低下(通常降至二萬/mm2以下,正常血小板數為十五萬/mm2到四十五萬/mm2),白血球及紅血球則正常(除非嚴重出血,一般不會有貧血)。如治療反應不好,須做骨髓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如白血病)。

血小板數目低於二萬/mm2以下時,有發生顱內出血的危險,須臥床休息,避免嚴重撞傷(尤其是頭部),給予類固醇藥物或免疫球蛋白可縮短病程,早日升高血小板,不必過度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劑量(不可自行停藥);免疫球蛋白的給予須合乎健保給付規定,須小心過敏、發燒、頭痛的副作用。嚴重出血時,可緊急給大量免疫球蛋白,可迅速提高血小板。

通常預後良好,半數以上在一個月內恢復,七十%至八十%在四至六個月內痊癒,但有一%至四%會再復發,尤其在病毒感染時更容易下降。另有二十%至三十%的病人在發病十二個月後,血小板數目仍然持續小於十萬/mm2,稱為慢性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一般年齡大於十歲的女孩及有抗血小板抗體者較易變成慢性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有些慢性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是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等的前驅症狀,慢性ITP約有二十%會自然痊癒,其餘需靠第二線藥物來治療,目前第二線用藥以「返利凝」效果最好,但需符合健保給付規定,小孩通常不建議實施脾臟切除。

總之,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須定期門診追蹤,仔細觀察是否有出血點或瘀青,顱內出血的機率雖是百分之一,但仍須小心,以免造成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