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
1. 骨癌最常見的症狀為局部疼痛,其次是局部腫大,活動受限,甚至發生骨折,所以症狀才被誤認為運動傷害,而延誤診斷。
2. 骨癌切片診斷後,先接受化學治療,將腫瘤縮小,再開刀將腫瘤切除(通常可不用截肢,保留肢體),之後再化學治療,將癌細胞完全清除。
3. 骨癌的治療需和病理科、放射科、骨科和兒童腫瘤科…等仔細的討論,給病患最精準的治療,我們團隊定期針對每個病患進行跨團隊討論。
4. 骨癌可分惡性骨肉瘤和依汶氏肉瘤,依汶氏肉瘤接受自體骨髓移植可大大提高治癒率,我們骨髓幹細胞移植團隊對於自體骨髓移植有豐富的經驗與極高的成功率,可以給予依汶氏腫瘤最佳的治療。
兒童骨癌是由於骨骼系統內細胞不正常的分化導致惡性腫瘤的發生,而骨肉瘤是兒童骨癌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骨癌好發於青少年時期,平均發生的年齡為16歲。然而發生骨癌的原因與大部分的兒童癌症一樣,並無清楚明確的原因,也不會有遺傳給下一代的問題。 童骨癌主要分為惡性骨肉瘤與依汶氏肉瘤兩類,其他則屬於少見。
症狀:
骨癌初期的症狀可能是持續性的疼痛,可能漸漸的發生,持續數月,在夜間有加劇的情形,且不會因為休息而緩解。骨癌症狀在早期往往被誤認為扭傷或生長痛而延誤診斷的時機,因此倘若症狀持續出現,便應該要仔細評估。 在某些病患可以觸摸到有局部的腫塊出現,而這些腫塊可能會使皮膚腫脹而出現潰瘍的情形。甚至有可能會在原發部位發生病理性骨折。
診斷:
而骨癌的診斷則需要詳細的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倘若懷疑有惡性腫瘤的可能,則可以先進行初步的X光檢查,X光檢查可以初步瞭解骨癌的位置、大小與侵犯的程度。而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則可以評估是否有肺臟轉移之情形。而核磁共振檢查則可以比X光更詳細瞭解骨癌侵犯的程度與範圍。 在影像學檢查後,則應該進行病理切片來確定診斷。依照病理切片的診斷,兒
治療:
惡性骨肉瘤(osteosarcoma)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化學治療為輔。在過去骨肉瘤的病人進行完整的手術切除之後,誤以為已經完全治癒,卻忽略了骨肉瘤為一種極易轉移的惡性腫瘤,即使在疾病早期也很有可能已經有微小的肺部轉移,因此倘若只進行手術切除,而無後續化學治療輔助,往往會導致腫瘤復發。而在過去的骨肉瘤治療往往需要截肢來進行腫瘤的根除,新的治療方式則利用術前兩個月進行化學治療來縮小腫瘤,腫瘤縮小後給予手術切除並且重建,如此一來可以避免掉大多數需要截肢的情形。
在化學治療後,進行骨肉瘤的切除,藉由病理醫師的檢查可以評估腫瘤對於治療的反應,倘若腫瘤大部分壞死,則可以減少術後化療的劑量來減低毒性。然而,倘若切除的腫瘤仍大部分存有活性,則應該要增加化學治療的劑量來減少術後復發的機會。
依汶氏肉瘤(Ewing sarcoma)的治療同樣以手術切除與化學治療為主,但是依汶氏肉瘤對於化療與放射線治療更為敏感,因此在某些特殊部位(如骨盆腔),無法進行手術切除,則應該以化學治療搭配放射線治療為主。目前依汶氏肉瘤的化學治療主要為合併數種傳統化學藥物治療(Vincristine、Adriamycin、Cyclophosphamide、Ifosphamide與Etoposide)。治療時加上抑制血管的低劑量Vinblastine與抑制血管新生的口服藥物 Celecoxib,即使發病初期已有肺部轉移,也能達到60~70%的治癒率。 對於治療反應不好轉移的依汶氏腫瘤,則可以採用高劑量化療搭配自體骨髓移植的方式來治療,我們骨髓幹細胞移植團隊對於高劑量化療與自體骨髓移植有豐富的經驗與極高的成功率,可以給予依汶氏腫瘤最佳的治療。
結語:
兒童骨癌的治療需要完整的醫療團隊,其中不可或缺的包括了兒童血液腫瘤專家、兒童骨癌專家、兒童復健科醫師與兒童影像科與兒童放射治療科醫師一起合作,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我們團隊對骨癌約有7至8成的治療率,和世界的成績相當,因此,萬一孩子得到此疾病,千萬不要過度緊張或感到絕望,如能好好配合醫療團隊的治療,是有很好的治癒率的。
案例:
維威是個15歲小孩,正值青春期,身高症快速增加,但不知為何最近幾週來老是抱怨左膝蓋上方疼痛。起初媽媽認為或許是男孩子好動,運動中受傷造成的,應該沒什麼大礙吧?但是疼痛愈來愈厲害,接著右膝蓋也腫起來。 媽媽開始覺得情況非同小可,於是帶他去看骨科醫師。醫師看了看,告訴媽媽:「先去照X光吧! 」 X光照完後,醫師告訴了媽媽這個讓她無法承受的疾病:骨癌。 醫師安慰媽媽說:骨癌治癒率已經進步許多,目前情況許可,甚至可以保留肢體。若是無法保留肢體,目前義肢也做得相當好,只要能挽救一個寶貴的生命,受些短暫的痛苦也是值得的。